🌑

Parolluvia's Inn.

浪漫感

抛开字典上冰冷的释义,我们如何理解“浪漫”?恐怕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。如果我这样描述一个场景:“远处云雾拂过黛山,橘黄色的日落浮在其间。”是不是就十分明朗了?无疑,这是一个十分唯美的、浪漫的场景。同时,另一个问题却浮出水面:为什么我们认为这是浪漫的、美的?

余秋雨先生这样描述一种美学:“运动,穿越,朦胧,稍纵即逝”。代入进来,可以这样解释:夕阳的辉光只在片刻之间会如此之灿烂而多姿,一天中仅有这分秒可以享受这般光影。这是运动的,稍纵即逝的,失而不可复得的,即宝贵的。而傍晚夕阳的美是一种模糊的美,一种印象派的美,是朦胧的。而我们正经历这种美,而美的体现在于置身其中。这是穿越所体现的美。由此,这是一种美。推而广之,不仅这夕阳,万事万物皆有这美的属性。加之无数美学家所创立的迥然不同的美学体系,美更是有千万种可能。

而浪漫之美是有所分别的。雄伟的长城是美的,鹰击长空、鱼翔浅底也是美的,甚至,数学的数字几何间也有其独特的美。可是,我们一般不称之为浪漫。为何?一定有一种属性,将他们之间分别开,使其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气质。我将其称为浪漫感。

这种浪漫感的定义是朦胧的、模糊的。甚至说,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种不同的诠释和界限,但是其描述的气质却大同小异——他们皆是含蓄的,这是体现浪漫感的重要一点。浪漫感的魅力就在于其隐晦,因为隐晦,才有个人的发散空间,才有丰富的解释余地,才会更加的多面而深度。同时,含蓄的表达美的方式也使得浪漫感所具有的美也有所加成。这就如同一座迷宫,每转过一个墙角皆是一种风景,错综交织,无穷无尽,乐在其中。

再者,这种感觉是有思考性的。我们认为,没有意义的景象只是物象。任何具有浪漫感的物象都须拥有其共鸣之处,即可以赋予观赏者以共同情感。这可以催生出对事物新的情感和看法,令人在沉浸的欣赏中领悟事物的真谛。中国古代有“意象”一说,这种意象便是寄托了情思的物象,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。这种哲学意义上的内容为浪漫感赋予了其现实意义。

另外,浪漫感是独有的,无二的。这既是其特性又是其定义的一部分。正是因为浪漫感的独特性,人类的情感才会在相似的世界中有着千变万化,人类的精神世界才会丰富多彩。正是因为浪漫感的无二性,“文学”“美学”这些表达多样美的学问才会被定义。这种独特性的成因是复杂的,它可能来自于生活阅历,也可能随着观察时机的改变而改变。前面我们提到,在余先生的美学体系中,“转瞬即逝”是其中一个重要因子,而观察时机不同所带来的不同情感正是“稍纵即逝”的意义。这给予事物以不确定性,进而加深其思考性。而根据“文化主义”所述,文化因子可能更多的影响这种独有性,甚至可能定向地转变为“专属性”或者“情怀性”。简单概述就是,对于不同的人群和文化,浪漫感所体现的事物的主观色彩可能也有所差异。前面我们提到的“鹰击长空、鱼翔浅底”“宏伟长城”等本不属于狭义浪漫范畴内的物象,也可能体现出其特定的浪漫感,这是出自情怀和文化背景的。所谓诸如“中国人的浪漫”类的词语,便是这样出现的。

诚然,作为一个美学概念,浪漫感的定义和魅力一定远不止于此。不过,以上所述足以体现其在特定时代表现出的现实意义。

我几乎反对一切“无用论”。诚然,“存在即合理”一说并不适用于世间万物,但所谓“无用”的东西却可以有其真实的哲学意义。换而言之,一切的存在都有其美学价值。听上去似乎并无什么实质性的作用,但实际上,人类文明便是在这种“无用”的美学价值上建立起来的。欧几里得认为数字图形间严谨的逻辑关系和恒定规律是美的,于是有了数学的开端;亚里士多德觉得世间物体的普遍规律是美的,于是物理诞生了。因为早期人文派哲学家对社会现象的美的追求,社会科学开始繁荣起来。总而言之,一切的开始均是美的探索。而浪漫感的成型,就是这样一种对美的追求和探索。他可以赋予枯燥的事物以新生,可以使人们重新认识早已乏味的环境,进而在重复中发现新的生活,这不乏是一种别样的社会意义。无论在什么时代,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都是必须的。在“心灵日益僵化的时代”这是一种对心灵的解冻,更是对精神的滋润。换而言之,这是为时代带来新的活力,是给时代以希望。也许浪漫感仅仅是一个模糊的美学概念,但无数如此的概念深入人心的时候,一个新的时代将会降临——觉醒的时代。

— 2022年7月27日

© Copyright 2018-2024